全球快资讯:城市体检

财联社   2023-06-17 05:30:08

财联社6月16 日讯(记者张玉虹 郭松峤)最近,东北的老牌工业城市——沈阳,屡屡受到关注。


(相关资料图)

从最近发布的一条经济数据看:今年1-4月份,沈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4%,较一季度提升15.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3.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全省51.1%。

在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沈阳经济的“一枝独秀”惹人关注。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到沈阳调研了两家科技公司。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心底坦荡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要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理到辽宁调研为什么选择的是沈阳这两家公司?背负“共和国长子”美誉的沈阳,该如何重振“长子”雄风?

总理为什么调研这两家企业?

6月7日至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辽宁调研了两家企业——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有什么共同点?半导体行业,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前者2022年上市,所属概念国家大基金持股、集成电路概念、中芯国际概念、半导体产业、高价股。后者2019年上市,所属概念芯片概念、中芯国际概念、大基金二期、半导体产业、高价股。

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和国长子”辽宁沈阳近年努力的缩影:科技创新、营商关系提升、人才支撑。

2022年5月,沈阳政府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这份文件里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如到2025年,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到2035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200万人。

随着2025年GDP万亿目标临近。沈阳在2023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第一季度,沈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自去年二季度以来连续第4个季度超过全国、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是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晴雨表”。

分行业看,沈阳36个工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实现盈利,盈利面达75%,较一季度提升5.6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9倍以上、6倍以上、86.5%和42.2%。

其他效益指标也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6.3%,较一季度提升4.9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27.5%,较一季度提升10.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10.2%,较一季度提升0.38个百分点。

亮眼数据背后,沈阳市工业为何能取得如此突破?沈阳市工信局副局长马恩林分析认为,沈阳市工业效益指标持续向好,得益于持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推动国家、省、市助企纾困、减税降费、降本增效等政策落实落地,政策红利效果持续显现,比如企业的人工、制造费用、国际运输成本等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数据的向好也反映出沈阳工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沈阳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人才”

打开沈阳市人民政府官网,热搜词前三位是“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人才”。这三个词几乎是很多社会大众对沈阳或者说对整个东北地区认知的反向投影——“老牌工业”、“投资不过山海关”、“人口流失”。真实的沈阳究竟如何?不妨先让数据来说话。

其中,沈阳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885.5亿元,增长3.7%。另根据《2022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沈阳市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1%。

在3%+的总增长率以及产业增长率中,高新技术制造业13%+的增长率格外引人注目。更详细的数据信息显示,2022年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34%;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航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5%、22%、13%,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

对沈阳来说,“老牌工业”的标签是底蕴,科技创新是现在与未来。

“老牌工业”→“科技创新”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中部,区号024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沈阳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在新中国建设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长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其中辽宁省以24项位列全国首位,沈阳落地7项。这里诞生了很多个新中国的工业第一,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台石油气体压缩机……

在如此雄厚的工业基础上,沈阳经济发展曾一直稳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沈阳GDP43.59亿元,排名位居全国第5,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改革开放40年后的2018年,沈阳GDP6350亿元,全国第34。同年9月,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表示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原本就是根植于沈阳血脉的底层基因。“一五期间”井喷的多个全国第一都是这一基因的性状表达。改革开放后发展稍显乏力的老牌工业基地如今在追溯底层基因谋求创新突破。近年来,沈阳聚焦八大重点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装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食品、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2023年初,沈阳政府发布了《2023年沈阳市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充满雄心剑指“卡脖子”技术,提出每条重点产业链组织2至3家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分别牵头实施1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

鼓励创新,沈阳可谓多管齐下,从源头的资金投入可见一斑。2022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7%,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9.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和65.2%。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预计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

持续的投入也有持续的产出。2022年,沈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2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5万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48.6%。启动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带土移植”高水平人才团队89个。沈阳市科技局表示,2023年底前,预计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

“投资不过山海关”→“办事不找关系”指南

沈阳或者说整个东北区域被很多人贴上过一些标签,诸如“官僚主义”“行政手续繁琐”“服务态度差”,本年度的高分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也有评论说反应了东北“官僚资本主义”的症结,总结下来一个刻板结论——“投资不过山海关”。

李强本次辽宁调研强调,营商环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要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要增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又要心底坦荡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沈阳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积极回应中央领导指示。强调要以更强定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据沈阳市营商局最近发言,沈阳市深入实施“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累计推动2292项申请材料和信息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形成《沈阳市政务服务“只提交一次材料”工作规范》,“一网通办”能力持续领跑全省。指导2834个各层级部门全部完成“办事不找关系”指南编制工作。

看这命名方式——“只提交一次材料”工作规范、“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沈阳人似乎深谙外界贴的标签,以东北地区特有的幽默调侃自己回应大众。

除了制定一系列政策方案,沈阳的实际动作还有不少。只说2023年,市委副书记、市长吕志成率市政府代表团赴深圳市、厦门市、泉州市开展精准招商活动;铁西区组织境外招商“首发团”奔赴德国、奥地利;皇姑区招商团队赴北京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与多家央(国)企、行业头部企业洽谈对接,涉及项目投资总额约100亿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赴沈阳的投资意愿展示了沈阳营商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年1个多月,大东区与中国铁建投资集团、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电建路桥集团、知巢鸟等41家企业的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600亿元,涉及汽车、科技、新能源、金融、文旅等多个产业。世界500强企业采埃孚集团2003年落地沈阳,自此20年间不断扩大投资规模。6月13日,采埃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沈阳市浑南区科技城启动开工仪式。采埃孚集团董事以及中国区总裁出席活动,并均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看重,以及对沈阳的营商环境和汽车产业基础的看好。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近期也表达了对沈阳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将继续重点投资沈阳。

“人口流失”→“稳中小升”

人才匮乏,或者说更大范围一点的人口流失问题,一直是广泛东北地区的疑难症结。不过,沈阳是一个特例的东北城市,常住人口稳中小升,2022年末914.7万人,2021年末911.8万人,2022年末762.2万人。同时,沈阳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发达,集聚了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47所高等院校,是东北地区本科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涵盖了综合、理工、医药、农林、艺术、体育、建筑、军事、警务在内的九大类别高校的城市。2022年末,普通中专在校生4.8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3.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2.1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2.6万人,在校生46.0万人,本、专科毕业生11.4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2.8万人,在校研究生8.4万人,毕业研究生2.0万人。各类在校生、毕业生数据比之上年稳中小升,储备了多层次且丰富的人才资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计划2023年底前,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500人,吸引16万名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就业创业。李强总理此次调研曾表示,推进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关键在人才。

“老牌工业”→“科技创新”、“投资不过山海关”→“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沈阳的去标签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长子”雄风重振计划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沈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沈阳市政府报告指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奋力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2023年,“长子”重振计划有不短的任务清单:以项目为牵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内需稳增长。壮大产业规模,围绕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目标,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等八大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8000亿元。做优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实施100个智能升级、100个数字化场景应用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35%以上;培育新兴产业,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产业规模,争取至少1个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教育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激励、人才来沈留沈促进等多方面落实。制度改革创新,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保持更高水平开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2023年初曾说,东北自然资源丰富,人工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来东北?因为过去有一些地方办事不讲诚信,办事效率低,形成过高的交易成本,对地方的经济冲击很大。特别是本地老百姓逐步地失去信心,这就更糟糕了,信心比金子还重要。

信心比金子还重要。我们期待“长子”重振计划在经济重振的同时,重振老百姓的信心。

(财联社记者 张玉虹、郭松峤)